
曾劬書作品
曾劬書,即喬大壯,曾仼播遷來台前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。後因支持五四運動被解職回大陸,之前其子駕戰機遭日軍擊落而殉國,之後在蘇州楓橋下溺斃。此幅係抗戰時仼監察院參事時先父因共事而求得。
喬大壯(1892年1月16日-1948年 7月3日)近代詞人、篆刻家。原名曾劬,字大壯,以字行,號波外居士。四川華陽縣(今雙流縣)人。清末就讀於北京辭學館。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來秘書。1935年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。歷任重慶中央大學師範學院詞學教授、國民政府經濟部秘書、軍訓部參議、監察院參事、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,後因好友許壽裳被暗殺,深受刺激,自沉於蘇州楓橋下。
先代自浙江紹興遷蜀,書香門第,祖父喬茂萱在清朝有聲望,曾為戊戌六君子收屍。少年遊學京師,
入京師大學堂(北京大學),博究經史詩文,復入譯學館,通法文,導師辜鴻銘稱他是通才。旁及佛典,善作詩,書法早年學習虞世南,篆刻以秦、漢為法。尤工倚聲,唐圭璋譽之為“一代詞壇飛將”。
1915年任教育部圖書審定處專員。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來秘書。1935年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。後任重慶中央大學師範學院詞學教授、國民政府經濟部秘書、軍訓部參議、監察院參事。1947年因台灣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主任許壽裳之薦,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,1948年 2月19日許壽裳在台北被害,繼任系主任,因拒絕鎮壓學生運動被辭退,遂返回南京。7月3日在蘇州楓橋投水自盡。著有《波外樂章》、《波外樓詩集》、《喬大壯印集》、《喬大壯書法集》。黃墨谷輯《喬大壯先生手批周邦彥〈片玉詞〉》等。
生平事蹟
喬大壯的名字,在當代人心中大概有陌生之感,但在50多年前,他卻是一位著名學者、詩詞家、書法篆刻家,更以其“愛國愛民為立身之志,為憂國憂民憤世以終”,效屈原以警世的悲壯之舉而為世人稱頌。
喬大壯,名曾劬,署壯夫、勞者,晚號壯翁,室名波外樓。四川華陽(今屬成都雙流縣)人。生於1892年。喬氏一門書香衍緒,在蜀中夙有聲望。喬大壯的祖父清同治年間任江南道監察御史,曾為清廷在山東“黃崖慘案”中錯殺良民2000餘人之事上奏力爭平冤而蜚聲朝野。光緒年間任刑部司官時,參與康、梁維新變法。戊戌變法失敗,六君子被害,又仗義為川人劉光第、楊銳收殮而名動京師。烈士譚嗣同所留題壁詩“望門投止思張儉,忍死須夷待杜根。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崑崙”的著名詩篇也由他抄錄而得以流傳。